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TOP

亚洲银行业的发展问题:监管松紧之辩
2011-03-21 09:26:2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 】 浏览:1523次 评论:0

一、金融监管:松紧之辩

金融危机发生后,金融监管成为业界及学术界争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但从学术角度来说,金融监管却很难找到特别的理论根基,金融行业的监管和其它行业的监管有本质上的差别吗?我们的调查给出了银行家们的观点。85%的受访者表示金融业的监管有其特殊性,跟其他行业的监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监管的需求并不代表市场的失效,68%的银行家这样认为。同时,银行家们强调,央行除了关注通货膨胀,应该更加关注资产的价格水平和对外平衡,有89%的受访者称。

自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的金融部门,尤其是金融部门改革的框架构建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G20领导人的大力推动下,国际金融稳定和金融改革在一系列重要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这方面包括加强银行资本和流动性标准的研究,拓展应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改进场外衍生品市场和核心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革薪酬的做法,加强国际监管标准执行等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主张,特别是在银行改革方面。

2010年,美国的金融改革方案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对场外衍生产品市场设立了不少约束,加强了对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监管,按照“沃尔克规则”限制银行在自营交易、对冲基金的业务规模。我们访谈的银行家中,绝大多数对这一改革有积极的态度,68%持正面评价,30%持中性评价,近2%持有负面评价。

也有专家对这一问题持较为谨慎的态度:“金融监管的问题,这方面谁也没讲清楚,所有的金融监管都是看事情发生了之后该怎么做,前瞻性的谁也讲不清楚。包括美国的金融改革方案,基本上就是讲哪天出现了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2010年9月初,各成员国就《巴塞尔协议III》达成一致,改革了银行最低资本要求水平。其中,5年内普通股比例最低要求从2%提升至4.5%,一级资本充足率的下限从现行的4%上调至6%。73%的受访银行表示了积极的回应,认为新协议综合平衡了风险控制和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是适应目前形势的适当改革。14%的受访者则认为新协议力度仍然不足,相对于潜在风险,要求仍然过低。而剩下13%的银行家表示,新协议矫枉过正,抑制了经济发展中的资本供给。

对于新协议给亚洲银行业带来的影响,有受访银行家表示:“总体上看,新的资本监管协议短期内可能不会导致亚洲银行资本要求大幅上升,可以说大部分亚洲银行在这方面满足上市的要求相对来说任务并不繁重,但是另一 方面,由于亚洲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比较简单,复杂证券的数量比较小,通常是更加依赖存款融资,所以在100%的净稳定融资要求上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有受访的香港银行家也表示:“巴塞尔III对欧美银行的影响反而较大,因为欧美银行盈利的能力比过去差,现在对资本的要求提高了,其ROE会下跌。欧美国家的CAR原来可以处于4%-6%,如果需要提高到8%-9%,影响就比较大。而香港的银行,本来的CAR水平就不低,盈利能力也没有大幅转弱,巴塞尔III的影响就比较温和。”

有银行家也给出针对银行业监管的改革方向:“亚洲银行业汲取国际的教训,认真研究部门改革,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中国也一样,努力提高金融稳定的质量,建立符合我们特点的金融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科学的实施好逆周期调控,有效防范金融系统风险。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也要加强行业的审慎监管,预防新一轮的杠杆化和过度的杠杆化,确保金融机构资本充足,融资来源稳定。另外我们关注监管标准促进以后可能导致不同地区执行的速度、范围不一样,从而导致监管的规避和套利,进一步扩大监管的边界和范围,同时也要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加强监管,特别监控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关联性的风险,从而提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稳健实力和程度。”

有银行家感叹道:“英国和美国都出台了很多法规去监管银行,银行业的生存比以前艰难了。”金融创新似乎受到了一定的制约,特别是对金融业相对落后的亚洲地区来说。我们针对银行的资产证券化、结构化,以及信用产品的创新业务,调查了亚洲银行家们对未来的看法。

相比较来看,信用产品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超过一半的受访银行家认为这类产品至少将面临缓慢发展,有的甚至认为近期都不会有发展。资产证券化及结构化产品相对影响小一些,但发展速度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绝对乐观程度来说,银行家们对结构化产品未来的看法是最好的,有16%的受访者认为该领域将不受此次金融危机的任何影响而高速发展。

二、 测评:四大维度

从银行具体的业务层面,可以进一步考察亚洲各国家/地区银行业基本状况的对比,反映了各经济体银行系统整体的竞争力(下面各项指标为我们样本中的各国家地区银行的平均值)。

资产质量:坏账率两极化

首先是平均的坏账水平,截至2009年底,对比各国家/地区,泰国和菲律宾银行系统的平均坏账率是最高的,但和2008年相比有所下降。

马来西亚和日本也偏高,但日本银行的平均坏账率相比2008年又有所上升,而马来西亚则稍有下降。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的平均坏账率比较低;新加坡、中国内地的平均坏账率也不到2%,基本属于正常范围之内。

坏账拨备率反映了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倾向。可以看出,中国内地银行的平均坏账拨备率是最高的,2008及2009两年超过了150%;韩国和中国台湾银行的平均拨备率则在2009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马来西亚银行在2009年的平均坏账拨备率也超过了100%。新加坡银行平均接近100%的水平,但2009年稍有下降。日本和印度的坏账拨备率则是最低的,刚刚超出50%。由此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地区银行系统经营的稳健性。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高拨备率的银行,一定程度上会压制当前的收益水平,当未来坏账拨备冲回的时候,就会提高未来收益的预期,从一个方面也体现了银行在未来一段时期的经营和竞争能力。

对于坏账水平和坏账拨备率,我们调查问卷的结果反映出银行业内人士对这两个指标在未来的预期,与实际目前已发生的情况也基本吻合。目前亚洲各个国家/地区银行业在这两个指标上的对比格局还将会持续下去。因此,在资产质量上,中国内地、新加坡、韩国及中国香港,包括印度和中国台湾,都体现了较强的有效对应对来资产价值波动的能力;而东南亚几个国家以及日本,在资产质量的对比上处在了下风。

内地资本充足率压力不减

亚洲各国家地区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的对比中,新加坡、香港、菲律宾、泰国相对较高,2009年均超过16%的水平,其中香港的升幅最大。韩国、印度、日本和马来西亚处在中间水平,中国内地和台湾与其他国家地区的银行比起来,平均要低一些,但都超过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8%的水平。可以说亚洲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做得都很好。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过高的资本充足率(样本中有些银行甚至接近了20%)可能反而会拖累银行的经营和盈利能力;资本过多存放银行,损失了潜在的投资机会,影响到银行自身的资产增值和收益,也会影响到银行未来的竞争力。同上年相比,中国内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了,这也导致不少银行考虑以各种形式(次级债、增发等)募集资金以提高资本充足水平。

对于中国内地相抵较低的资本充足率,有银行家也发出了相应的警示:“即使按照前些年相对平稳的银行信贷增长规模来看,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的水平也将面临着重要考验。这是我们进入所谓的后危机时期后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中国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

盈利能力:集体向好

我们用银行的平均权益回报率(ROAE)对比实际已发生的盈利能力。我们发现,中国内地的银行业在2008、2009以及2010年上半年的时期内,平均盈利能力持续增强,且幅度明显。印度、菲律宾、台湾、香港和日本,这五个国家/地区的银行,平均盈利能力也在逐步提升(日本在2008年时处于平均亏损的状态)。

从我们的调查问卷结果来看,银行业专家认为利率下行过程对中国内地银行的影响相对比较大,相反,如果利率转而上行,相比其他国家地区,对中国内地银行是一种更为有利的因素。

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银行的平均盈利能力在2010年上半年出现了转折向上。而新加坡银行业的平均盈利能力则发生了小幅度的下降,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通过亚洲各银行盈利能力的历史数据,完全用来评价一个银行在未来市场中的竞争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问卷中问到的受访者对各国家地区银行未来的盈利能力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弥补的这种局限性。结果显示,业内普遍预期中国内地的银行未来盈利能力是最强的,其次是香港、新加坡和台湾。东南亚三国银行的盈利能力总体偏弱;韩国、印度和日本则处在中间水平。进一步可以发现,业界专业人士所预期的各国家地区银行的盈利能力,大体上和其预期的银行系统本身的融资成本有一定的关系。过高的融资成本会拖累银行的利润。

信贷:资金涌向哪里?

各个国家地区银行系统的信贷政策也反映出了不一样的特点和预期。之前提到在这次危机及目前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中国内地银行迅猛的信贷投放是一大亮点。问卷结果也显示,银行高管和专家普遍预期中国内地的银行贷款增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是最高的。印度将紧随其后,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贷款增速除了一部分是来自于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需要外,经济体中企业及个人本身的贷款需求也是一大因素。调查问卷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内地和印度的银行业面临的贷款需求要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并伴随了更多的投资机会。

信贷投放的行业分布对整个经济体结构和银行未来的竞争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较近的未来一段时期,银行家们认为中国内地的信贷投放流向国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比例占最大多数。中小企业、新能源和个人消费信贷较少。印度也预期有相似的格局。而其他较早发展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则更多的倾向于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信贷的投放;日本则在新能源上有更多的投入。目前中国内地的信贷投放趋势,一方面缺少对中小企业的帮助,缺乏对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但另一方面,投资于国有、大型及基础设施建设,则有利于更好的风险管控,对银行业本身来说规避了一定的风险。

对比亚洲银行业的公司治理和薪酬激励机制,这两个指标对于中国内地以及东南亚国家的银行来说,仍旧是一块主要短板,业界的银行高管们也普遍认为它们与新加坡、香港以及日本的银行有一定差距。虽然中国内地的银行近几年的改革改制,在公司治理和薪酬激励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从全球或亚洲局部地区来看水平还相对较低,仍旧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三、银行业未来:亚洲的故事

和欧美国家相比,亚洲的银行业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复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国内地。我们访谈的调查结果显示,银行家对中国内地的银行在经济复苏中的重要性给予最高认定,这与中国内地发生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此外,银行的作用较高的还有香港、新加坡、韩国、印度和台湾,而相比较起来,日本和东南亚三国的银行在经济复苏中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小。

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总体的展望,大部分银行业专家和高管相对比较乐观,其中尤其对中国内地未来经济的发展表现了很强的信心。

在目前全球及本国/地区经济形势下,大部分亚洲银行业高管和专家认为亚洲银行业整体估值水平处在适中的状态(占49%左右),另外有38%的银行家认为目前亚洲银行业整体估值水平偏低,这一比率要大大超过上年的调查。仅13%的银行家认为总体估值偏高。在经济复苏的道路上,亚洲银行业的前景更加值得期待。

我们访谈中最大的感受之一是,业界普遍的观点是在这次危机之后,亚洲银行业的总体竞争力同欧美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将会得到增强,有85%的受访银行家给出了这样的肯定。

亚洲银行在未来率先有起色甚至取得突破的业务更多的被寄望在零售银行业务和公司银行业务,分别占到受访者的33%和30%,其次是私人银行业务,占21%,认为投行会率先突破的仅占到16%。

当然除了积极的预期与展望以外,风险也不能被忽视。尤其是银行对宏观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及由此承担的潜在风险。

一位中资股份制银行的银行家给我们详细列举了亚洲银行业面临的四大风险挑战。“第一个大的挑战是金融结构风险不容忽视,我们看一国的经济金融的稳定程度,看宏观金融结构显著影响金融体系运作安全。失衡的金融机构不利于资金资产的有利配置,现在我们亚洲的整个银行业还是金融资产过于依赖于银行的融资,即金融结构还存在很不合理的现象。第二个挑战就是我们国际热钱的冲击力度加大,大家知道热钱冲击形成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2010年前三个季度,新兴经济体的股票市场,资金的资本净流入是470亿美元,债券市场资金资本净流入是567亿美元,已经超过2009年419亿美元和462亿美元的水平,这些资本是亚洲新兴经济体资金流入的主要主体。亚洲119亿美元流入了印度、中国、菲律宾、台湾、泰国和印度地区,使这些地区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上升。第三个面临的大的挑战就是银行风险资产增长过快,未来资本缺口较大。2003-2009年七年间,中国内地的信贷资产增长19%,印度增长18%,印度尼西亚增长20%,越南增长31%,都高于发达国家5%-10%的水平。风险资产过大,导致未来的资本缺口也较大。第四个大的挑战就是亚洲银行业管理的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从巴塞尔协议落实情况来看,现在亚太地区有65%以上的金融机构尚处于实施‘巴塞尔协议二’的准备阶段,现在已经出台了‘巴三’,所以我们管理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尤其是风险管理的水平。亚洲银行业未来应该做好的文章就是转型、创新和管理,创新和管理大家也都说到了,关于转型,亚洲银行业确实要割断规模情结,靠经济增长的规模拉动银行信贷的规模,银行净利润的增长主要靠信贷的利差赚取利润,这种模式不可能持久,走出一条低资本消耗,提高风险定价,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道路是对亚洲银行整体的挑战。”

在所有访谈的银行家中,大家较普遍认为,中国的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在未来上行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新加坡和印度,其他国家和地区则将保持相对的稳定。

银行家和专家认为中国内地、泰国和印度的银行承受货币政策风险的程度最高;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的银行承受的货币政策风险则最低。

与此同时,从银行家们业内的专业观点来看,一年来,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增加也是最为显著的,泰国和菲律宾的总体银行业风险也有微升。其余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业总体风险处于平稳状态,没有太大起伏。

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银行业的风险有其特殊之处,一位受访银行家告诉我们:“中国大陆的银行和大陆以外的银行,在金融方面的风险上是不同的,我们有利率管制,这保证了所有银行都能得以生存”,而这,恰恰也是特殊的风险之处。

因此,从银行家们的视角来看,在亚洲银行业总体前景较为乐观的情况下,风险特别是宏观政策和货币风险,仍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47
Tags:亚洲 银行业 发展 问题 监管 松紧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亚洲经济复苏:增长与风险并存 下一篇中国银行业热点问题访谈:规模、..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 © 1998 - 2019 www.qnal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客服:263530350 微信客服:263530350 平台24小时服务电话:18625106695 标讯接收邮箱: nddnvjfd@163.com
网站名称:中国工程项目建设网 版权所有:如皋丝音贸易有限公司 苏ICP备15018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