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模与业绩
中国银行业的总体规模增长十分明显。到2009年末,总资产已超过60万亿元,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比重也得到了显著增加。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竞争力的高低。有银行家就表示:“银行竞争力首先会考虑的是规模,规模越大,资本和抗风险能力就大。”
然而,对于中国内地银行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银行家们则仍相对谨慎。35%的银行家认为目前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偏高,63%认为风险适中,只有2%认为银行的风险偏低。
在中国内地银行的业绩与贷款投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房地产价格水平等几个热点因素的相关性问题上,调查结果显示,银行业绩和贷款投放相关度最高,认为这两者之间的相关度达到50%以上的占到了绝大多数,“这实际上是与中国还没有放开利率市场化,从而导致的利差优势相关的”,调查中,一位银行家解释道。而对于争议较多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房地产价格水平,大多数银行家还是认为,这两个因素和银行业绩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在50%以下,甚至低于20%。
二、金融监管与调控
巴III:影响有限
针对《巴塞尔协议III》的理解,一位中资银行家告诉我们:“巴III有三个点,一个是资本的定义,一个是银行的杠杆率,一个就是两个流动性指标。简单一个定量的值,像现在流动性比例、同业拆借的比例,实际上不太反映问题。”
总体来说,《巴塞尔协议III》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有限。一位银行家表示:“这个巴塞尔协议III,虽然整体资本要求都提高了,但是实际上对比中国银监会目前的监管资本要求,还是低的。现在中国银行业已经很高了,大银行都是11.5%,以后可能还要加一些资本缓冲的要求,可能达到14%或更高。”
我们的总体调查结果也显示了与上述银行家观点相一致的结论。关于《巴塞尔协议III》对中国银行业的总体影响,仅7%的银行家认为会有负面影响,45%保持了中性的态度。48%认为会有正面影响。关于新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和中国银行业目前水平的比较,48%的银行家认为要偏低,35%认为相当,17%认为是要偏高。对于新协议的要求给不同规模银行带来的影响比较,绝大多数的银行家(73%)认为,对小型银行的挑战更大,17%认为对大型银行的挑战更大,10%认为对不同规模银行的挑战相当。
房地产压力测试:不完整的故事
2010年,类似欧美的银行业,中国银监会对中国的银行做了相关压力测试。我们对银行家的调查显示,中国的银行压力测试,作用和效果要显著低于美国和欧洲的银行压力测试,同时,69%的银行家认为,中国的银行压力测试低估了相关风险。总体来说,大多数的银行家对压力测试的结果,持有相对保留的态度。
银行家们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压力测试还是一个“不完整”的故事。“房地产压力测试模型大部分是静态评估,但房地产下跌不单是净值的变动,还包括抵押率的变动。房地产如果出现急剧下跌50%或者60%的话,整个中国经济的各个环节就会出现问题。”
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所蕴藏风险的认识,65%的银行家认为在过去的一年,风险是逐渐增大的,30%认为风险维持稳定,而仅5%认为风险在过去一年中呈减弱趋势。面向未来,有一部分银行家将风险上升的观点转为了风险减弱,56%的银行家认为房地产价格风险在未来1-2年将逐渐增大,30%认为维持不变,14%认为将逐步减弱。对于房地产价格风险的可控程度,四成的银行家认为一般,分别有三成的银行家认为可控程度高或者低,说明了在这一问题上,意见分散。
地方融资平台:意见不一
对于银行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上的风险,银行家们也形成了对比鲜明的观点。
对于省一级融资平台,有的银行家表示相对乐观:“我觉得主要还是取决于经济怎么发展,中国经济将来肯定是向好的,静态看可能有问题,动态看问题不大。”
有银行家告诉我们:“关于政府融资平台,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省一级的融资平台还比较规范,基本上还能够落实还款来源,虽然财政担保从法律意义上讲,可能都不是合法的,但是省一级财政既然担保了,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也有银行表示,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参与,恰恰是在中国特有国情下的一种竞争力的体现。“在某一个阶段,哪个银行在政府融资平台上占的份额越多,某种程度上反而说明这个银行竞争力强,跟政府关系好。”
另一部分银行家则持相反的观点。“对政府融资平台这一块,1994年-1998年之间,也出现了大量的呆坏账,那时很多是大型国有企业或是政府融资平台的东西,工农中建到最后有政府买单,但商业银行背负了很久的重压,至今很多东西还是没有处理完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我们是很谨慎的跟政府打交道的。”
一、规模与业绩
中国银行业的总体规模增长十分明显。到2009年末,总资产已超过60万亿元,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比重也得到了显著增加。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竞争力的高低。有银行家就表示:“银行竞争力首先会考虑的是规模,规模越大,资本和抗风险能力就大。”
然而,对于中国内地银行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银行家们则仍相对谨慎。35%的银行家认为目前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偏高,63%认为风险适中,只有2%认为银行的风险偏低。
在中国内地银行的业绩与贷款投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房地产价格水平等几个热点因素的相关性问题上,调查结果显示,银行业绩和贷款投放相关度最高,认为这两者之间的相关度达到50%以上的占到了绝大多数,“这实际上是与中国还没有放开利率市场化,从而导致的利差优势相关的”,调查中,一位银行家解释道。而对于争议较多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房地产价格水平,大多数银行家还是认为,这两个因素和银行业绩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在50%以下,甚至低于20%。
二、金融监管与调控
巴III:影响有限
针对《巴塞尔协议III》的理解,一位中资银行家告诉我们:“巴III有三个点,一个是资本的定义,一个是银行的杠杆率,一个就是两个流动性指标。简单一个定量的值,像现在流动性比例、同业拆借的比例,实际上不太反映问题。”
总体来说,《巴塞尔协议III》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有限。一位银行家表示:“这个巴塞尔协议III,虽然整体资本要求都提高了,但是实际上对比中国银监会目前的监管资本要求,还是低的。现在中国银行业已经很高了,大银行都是11.5%,以后可能还要加一些资本缓冲的要求,可能达到14%或更高。”
我们的总体调查结果也显示了与上述银行家观点相一致的结论。关于《巴塞尔协议III》对中国银行业的总体影响,仅7%的银行家认为会有负面影响,45%保持了中性的态度。48%认为会有正面影响。关于新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和中国银行业目前水平的比较,48%的银行家认为要偏低,35%认为相当,17%认为是要偏高。对于新协议的要求给不同规模银行带来的影响比较,绝大多数的银行家(73%)认为,对小型银行的挑战更大,17%认为对大型银行的挑战更大,10%认为对不同规模银行的挑战相当。
房地产压力测试:不完整的故事
2010年,类似欧美的银行业,中国银监会对中国的银行做了相关压力测试。我们对银行家的调查显示,中国的银行压力测试,作用和效果要显著低于美国和欧洲的银行压力测试,同时,69%的银行家认为,中国的银行压力测试低估了相关风险。总体来说,大多数的银行家对压力测试的结果,持有相对保留的态度。
银行家们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压力测试还是一个“不完整”的故事。“房地产压力测试模型大部分是静态评估,但房地产下跌不单是净值的变动,还包括抵押率的变动。房地产如果出现急剧下跌50%或者60%的话,整个中国经济的各个环节就会出现问题。”
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所蕴藏风险的认识,65%的银行家认为在过去的一年,风险是逐渐增大的,30%认为风险维持稳定,而仅5%认为风险在过去一年中呈减弱趋势。面向未来,有一部分银行家将风险上升的观点转为了风险减弱,56%的银行家认为房地产价格风险在未来1-2年将逐渐增大,30%认为维持不变,14%认为将逐步减弱。对于房地产价格风险的可控程度,四成的银行家认为一般,分别有三成的银行家认为可控程度高或者低,说明了在这一问题上,意见分散。
地方融资平台:意见不一
对于银行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上的风险,银行家们也形成了对比鲜明的观点。
对于省一级融资平台,有的银行家表示相对乐观:“我觉得主要还是取决于经济怎么发展,中国经济将来肯定是向好的,静态看可能有问题,动态看问题不大。”
有银行家告诉我们:“关于政府融资平台,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省一级的融资平台还比较规范,基本上还能够落实还款来源,虽然财政担保从法律意义上讲,可能都不是合法的,但是省一级财政既然担保了,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也有银行表示,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参与,恰恰是在中国特有国情下的一种竞争力的体现。“在某一个阶段,哪个银行在政府融资平台上占的份额越多,某种程度上反而说明这个银行竞争力强,跟政府关系好。”
另一部分银行家则持相反的观点。“对政府融资平台这一块,1994年-1998年之间,也出现了大量的呆坏账,那时很多是大型国有企业或是政府融资平台的东西,工农中建到最后有政府买单,但商业银行背负了很久的重压,至今很多东西还是没有处理完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我们是很谨慎的跟政府打交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