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三年的快速发展,中国PPP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展望2017年,笔者更有如下的判断和期待:
——PPP发展在制度层面上将进入攻坚期。
完备、有效和稳定的政策制度框架是保障PPP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石。中国PPP发展应在保持制度延续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立法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但也不能寄望一部上位法解决所有问题,而是需要多层级、多部门相互衔接的,能够真正保障双方权益、争端解决和契约执行的政策制度框架。PPP项目信息公开、绩效评价、标准合同和资产交易等是值得期待的几个方向。
同时,随着PPP在各行业的应用深入,应有更多的行业部门牵头或加入,在现有政策大框架下,针对各行业的项目特征和管理办法,制定分行业的操作流程或实施细则。
——PPP发展在项目层面将出现分水岭。
具体来说,就是从对PPP项目数量和落地率的追求,逐步转向对PPP项目质量的关注。随着落地项目的增加,需要打造一批真正发挥社会资本的主动性和专业性,实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提升,而非片面获取融资或施工利润的项目。对于已经推出的示范项目,应该持续追踪督导和动态调整,确保其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同时,在相对成熟的行业,如收费公路、水务和垃圾处理等,可以制定包括合同范本在内的分行业的标准文本供实践参考。
——PPP相关金融产品的开发将在2017年提速。
PPP项目的长周期内,本身需要匹配各阶段不同风险和成本的多种金融工具。在笔者看来,保险资金更多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和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会是2017年的两大看点。
保险资金的特性本是基础设施项目的天然匹配,监管层应在整体风险可控的原则下,鼓励保险资金进一步在股权、债权和资产管理计划等方面创新,并结合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项目的识别和评估能力参与PPP项目。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不仅满足了项目进入稳定运营期的融资需求,也依托资本市场,满足了前期投资的退出需求。但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在基础资产确定、风险隔离、评级增信和信息公开等方面,还有待各方在政策和实践方面进一步探索。
——应从政策、金融工具和市场机制上,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
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数量和单个项目的体量在2016年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除了在民营企业传统上较活跃的水务、环保和养老等行业,在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行业也出现了民营企业的身影。
笔者认为,促进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一方面,应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政策适当向民营企业倾斜,同时引导金融机构的风控体系从注重交易对手的评估到基于项目收益本身的测算;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应充分把握PPP机遇。
——中国的PPP实践应更多适应、融合甚至影响国际标准。
既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国际经验,也不存在背离市场规律的特殊国情,PPP需要在中国土壤上创新,也需要在全球的视野中理解其本质。中国资本加上基础设施供给服务出征“一带一路”,PPP一定是主要模式之一。中国企业需要适应PPP的国际标准,同时,中国也应充分利用国内大量的PPP实践,丰富全球经验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