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TOP

屈宏斌:紧缩政策仍应继续
2011-04-11 10:54:2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屈宏斌 【 】 浏览:703次 评论:0

摘要:中国政府的紧缩政策已经奏效,但前路仍然漫漫。目前阶段的任何松懈只会造成信贷快速反弹,进而造成通胀反弹的风险。

当半年前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刚刚消退且国内通胀上行之时,中国政府就开始实施一系列紧缩政策措施。

这包括遏制食品价格上涨的供给面政策,以及通过信贷紧缩应对核心通胀压力。信贷紧缩的力度已从2010年10月以来的六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中反映出来,并一举冻结了2万多亿元人民币的流动性。此外,作为中国政府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组成部分,今年实施的动态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加强了信贷紧缩的有效性。此外还推出了针对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措施。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紧缩政策正在见效。

首先,食品价格的涨幅已低于预期,且消费者通胀预期也已见顶回落。其次,新增贷款已连续两个月低于预期。明细数据显示,按揭贷款增速明显放缓,而随着新开工项目投资放缓,中、长期贷款也相应趋缓。第三,货币增速放缓超预期。广义货币供应(M2)增速已经明显放缓,2月份同比增长15.7%,低于去年12月同比增长19.7%,2009年11月同比增长达到30%的峰值,已经接近于长期平均水平及央行2011年16%的年度目标值。同时,M1货币供应的增速也由两个月前的21%~22%降至二月份的14.5%。由于M1货币衡量的是随时可能消费的现金和活期存款,因此该指标的放缓证实了经济的进一步降温。

增长放缓紧缩政策也开始对过热的经济进行降温。一季度汇丰中国制造业PMI指数由2010年四季度的54.8下滑至52.7。制造业PMI分项指数中,新增订单在过去两个月下降至52~53,而长期均值为54,2010年四季度均值为57.7;新增出口订单仅小幅下降,由2010年四季度的52降至一季度的51.4。由新增订单的下降预示了紧缩政策使得国内需求收缩。

与此同时,汇丰中国服务业PMI指数由1月份的52小幅下降至2月份的51.9,成为自2005年11月开始统计这一数据以来的第三低位。目前该指数远低于57.5的长期均值,反映出中国服务业扩张速度大幅减缓,主因可能是实施中的房地产调控和量化紧缩措施。

但我们认为这只是增长放缓而非下滑。历史数据相关度显示,目前的 PMI数据仍对应了13.5%~14%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与约9.5%的GDP增速相符。

中国有必要放缓增长以抑制通胀。我们一直认为停止对GDP的盲目追求对于抑制通胀必不可少,今后数个季度GDP增速放缓至9.5%以下使之低于趋势增长率(我们估计为10%左右),将有助于缓解潜在的通胀压力。

鉴于前期紧缩政策见效,人们很自然要问一个问题:紧缩政策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可以结束了?出于以下原因,认为目前抑制通胀已取得胜利为时尚早:一是通胀居高不下。且不考虑CPI的翘尾效应,生产价格指数(PPI)仍在快速攀升,房价未有任何松动迹象。二是一旦放松紧缩政策,信贷增长势必反弹,尤其考虑到地方政府对信贷的强烈需求。诚然,去年夏天地方政府大量举债,目前受到严格监管。但地方政府层面的经济发展任务与融资约束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

除在建基建项目融资需求外,地方政府亟须资金建设保障房和发展地方经济。最近一期中国央行银行业季度调查结果显示,贷款需求指数飙升至85(四季度为83),为2004年开始调查以来最高水平。

政策下一步方向在哪里?我们预计未来3个月中国政府将维持紧缩政策,以期2011年下半年通胀率大幅下降。这包括遏制食品和汽油价格上涨的供给措施;通过量化紧缩政策将年内信贷增长控制在16%以下;适度加息以平抑通胀预期;房地产调控措施将继续实施,结合保障性住房的加速建设,将稳定房价,甚至使房价小幅下调。此举有助于稳定或降低非食品通胀和平抑通胀预期。

虽然年内增长或将继续放缓,但紧缩政策导致增长停止的风险几乎不存在。约有10万多项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仍有待完成。尽管信贷紧缩将抑制新开工投资项目,但在建项目以及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将支撑投资不致过度下滑。15%~16%的信贷增长(今年的目标)足以提供这些中长期基建项目所需资金。此外,工资上涨有助于提升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紧缩政策也不太可能严重打压消费,因为中国家庭的杠杆率极低,相反,由于中国家庭拥有大量的储蓄,加息预期可能反过来促进消费。

综合来看,中国政府的紧缩政策已经奏效,但前路仍然漫漫。目前阶段的任何松懈只会造成信贷快速反弹,进而造成通胀反弹的风险。

(作者是汇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146
Tags:屈宏斌 紧缩 政策 继续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监管层急刹城商行异地大扩张 IPO.. 下一篇吴晓灵:台金融机构进大陆应主攻..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Copyright © 1998 - 2019 www.qnal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客服:263530350 微信客服:263530350 平台24小时服务电话:18625106695 标讯接收邮箱: nddnvjfd@163.com
网站名称:中国工程项目建设网 版权所有:如皋丝音贸易有限公司 苏ICP备15018697-1